唐宋以后,稻作生产中普遍采用了移栽技术,与之相适应的育秧和移栽技术的形成。宋代出现的秧马则是专门为拔秧而设计制造出来的农具。插秧技术至少在元代已经定型。其方法是:“芒种前后插之,拔秧时轻手拔出,就水洗根去泥,约八、九十根作一小束,却于犁熟水田内插栽,每四、五根为一丛,约离五、六寸插一丛,脚不宜频挪,舒手只插六丛,挪一遍;再插六丛,再挪一遍;逐旋插去,务要窠行整直。”这种插秧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水田耕作和旱地耕作在很多方面是可能通用的,不过适应南方稻田的特点,耕作工具上有些改进。如南方稻田和北方旱地相比,一般面积较小,原来的直辕犁使用起来就显得不灵活,于是在唐代出现了江东犁。江东犁是一种曲辕犁,它小巧灵活,能适应小块土地耕作时经常拐弯的需要。又如水稻是在水中生长,水层的深浅对水稻的生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于是要求田面平整,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水平深浅一致,而每块稻田面积偏小,除了因自然原因以外,还在于小块稻田便于平整。
元代出现了足耘,足耘时,手里拄着一根象拐棒一样的东西,用脚趾趾塌拔泥上草秽,壅在苗根下,以起到除草和施肥培土的作用。元代还创造了一种用耘荡耘田的方法。耘荡系一种用木板下钉有铁钉,上安有竹柄的工具,耘田的时候,象使用锄头一样,推荡禾垄之间的草泥,可以代替手耘和足耘,同时还提高了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至此,中国传统的水稻耘田方法已经完备。宋元时期所用的耘田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水稻的系统发育是生长在积水的沼泽地,它的根系有裂生通气组织,是沼泽地植物特有的通气组织,也即从茎叶输送空气到根部的通路。如淹水过深而致呼吸发生阻碍时,还有进行气体交换的作用。又,根在幼嫩时营水分养分的吸收作用,老化后细胞壁厚化,只营通导作用,可防止体内氧气的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