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体现赋的哪些特点

具体到秋声赋的内容也可
2025-04-25 12:10:1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延及更容易被忧愁困思所侵袭的人,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对人生不易的体悟。全文立意新颖,语言清丽,章法多变,熔写景、抒情、记事、议论为一炉,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秋声赋》是欧阳修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秋在古代也是肃杀的象征,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终止。作者的心情因为屡次遭贬而郁闷,但他借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这一立意,抒发了作者难有所为的郁闷心情,以及自我超脱的愿望。
  这篇赋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的对比作为基本结构框架,精心布局,文势一气贯串而又曲折变化,作者从凄切悲凉的秋声起笔,为下文铺写“有声之秋”蓄势;然后由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写到因人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戕残,由自然界转到社会人生,这是“无声之秋”;最后归结出全篇主旨:“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回答2:

赋:是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唐宋古文家在赋的创作方面,逐渐摆脱骈偶平仄的桎梏,不太重视铺陈排比和藻饰,通篇惯串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在艺术形式上给赋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创作了很多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文赋。其代表作品如苏轼的《赤壁赋》,欧阳修的《秋声赋》……等

回答3:

类似散文诗--赋
赋是一种以铺张排比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非诗非文而自成一体的文学形式。它起源于屈原宋玉诸家,而盛行于汉代,魏晋六朝相延不绝,发展到唐宋,赋逐渐走向散文化,但仍保持形象性和音乐美的特质,成为一种类似散文诗的赋。
《秋声赋》显然是这一种赋体。
文章开头一连用了几个形象化的比喻来描摹无形的秋声~
中间一大段用赋体的传统铺陈手法,运用整齐而有变化的句式,渲染秋天的肃杀,将人的感慨溶入秋声中。
结尾妙引虫声,策应秋声,使文章声色,余音袅袅。

回答4:

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