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可取而代之什么意思

彼可取而代之什么意思
2025-02-24 12:01:0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翻译:可以夺取过来并且代替他!
取而代之: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取代。彼:他
这句话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原文: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回答2:

出 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取而代之:
意思是: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取代。
“彼可取而代之”其实是“可取彼而代之”的倒装,主语省略。
《史记·项羽本纪》中,讲到项羽少年时的一段故事:
秦始皇灭了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建立了统一强大的秦朝。他为了宣扬威德,进一步巩固统治,经常出巡全国各地。
有一次,秦始皇南巡会稽(在今浙江),当他的车马仪仗,浩浩荡荡,威风凛凛,经过南江(今江苏吴县附近)时,大路两旁伫立着无数观看的人群。少年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也在其中。这时,项羽忽然说了这么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
“彼”,即“他”,这里指秦始皇的统治、权势和地位“可以夺取过来并且代替他!”
项梁听了,不禁大吃一惊,急忙伸手去捂住项羽的嘴,小声责备他道:“别乱说!你不怕全家合族都要杀头吗!”但是,项梁却也暗暗赞赏他这个小侄子的胆识。原来项梁也早在心里盘算着怎样推翻秦朝、恢复楚国的事,不过他没有透露罢了。后来他叔侄俩就在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运动中投入了反案的战斗。
“取而代之”就是来源于上述的故事。

回答3:

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里,“彼”永远没有“我”的意思!“彼可取而代之”其实是“可取彼而代之”的倒装,主语省略,更显豪情和自信。
读《史记》,刘邦和项羽两个人,分别看
到秦始皇出巡的那种威风与排场。项羽看后,对朋友说“彼可取而代之。”用白话
说是“老子可以把他拿下来,我来干!”刘邦看后则说“大丈夫当如是也。”用白
话来说:“一个大丈夫,应该做到这样,才够味道。”根据行为心理,同样一个观
念,但两个人表达的气度,就完全不同。一个是非常粗犷的,好比你坐在椅子上,
一个人走进来,把你拉下来:“你下来!我要坐。”而另外一个人说:“这个位子,
可让我坐坐吧?”然后坐下来。气量就不同。所以我们读历史,这些文字上的要点,应该特别注意。

回答4:

你可以取代他~
这句是刘备说的吧,是说如果刘禅不行诸葛亮可以取代他自行掌权

回答5:

项羽看见秦王的车架后说的一句话,意思是(我)可以取代并代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