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近纪地层区划有哪些?

2025-04-03 23:37:0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古近纪地层区划拟分为三级:大区、区和地区(图4-5)。图上大区界线和区的界线分别以双线和单线表示;地区一级大多无明确分界,以数字表示大体位置。

大区的划分主要依据沉积和化石类型及其反映出的古气候特征,即古气候带划分。如广泛发育暗色沉积、煤系和相应生物群的东北—华北大区(包括阿尔泰区);广泛发育红层与蒸发岩的华南—西北大区;以热带海相、滨海相地层为特征的雅鲁藏布—南海大区。但在大区界线走向上也适当考虑重要地层关系,有时也需照顾自然地理状况和行政区划。由于沉积和化石类型具有过渡性,大区界线只是大致控制线,如红层和蒸发岩也见于华北东北大区和南海—雅鲁藏布大区的某些邻界地区。

1.东北—华北大区

贺兰山、六盘山以东,南秦岭以北。大部地区广泛发育暗色沉积和煤系,但华北南部和西部以及下辽河地区也见有红层或膏盐沉积。太行山、大兴安岭以东常见火山岩。新疆北端阿勒泰地区产古近系的暖湿气候植物群,也应归入本大区(但至今的地层文献皆未提及)。本区的沉积与植物孢粉类型说明属亚热带、暖温带潮湿气候带,与该地现代温带气候有明显区别。

2.华南—西北大区

西段的南界沿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系,东段的南界沿右江上游至南岭以南,再沿闽浙近海北上并南折向台湾北部。广泛发育红层与膏盐或天然碱,但东西两端有海相与海陆交互相沉积(东海与塔里木西缘)。西南部与东部有火山岩。本大区属副热带干旱气候带,间有湿润气候期。白垩纪至古近纪发育的包括华南与西北的巨大斜向干旱带是一个突出的地质现象,古近纪的副热带干旱带向北偏移可能与新近纪以后西部的大幅度北移有关。

3.雅鲁藏布—南海大区

由于西南红层区的隔断,本大区东、西两段在我国境内不能连接,东、西两段的共同特征是以热带海相、滨海相沉积为主。雅鲁藏布江流域的西南部以特提斯型灰岩为主,西北部以中酸性—偏基性火山岩夹海相灰岩为特征。南海区以海相、海陆交互相和滨海相碎屑岩为主,常含煤、油页岩、石油或菱铁矿,间有红色沉积或膏盐。本大区的古气候特征是热带潮湿气候带,但濒临副热带红层分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