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之间的沟通已经习惯采用讲道理的方式。但是,如果与孩子的交流也采用这样的方式,不仅浪费时间还得不到孩子的认同,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仍然不能避免再犯相同的错误。
因此,有时与孩子讲道理并没有多大的效果。
英子的儿子小卓上学用的书包背坏后,提出更换一个拉杆式的书包。
由于他去学校的路上有一些台阶和陡坡,英子觉得拉杆包有不少的缺点,使用时并不省力也不适合小卓读书用,希望小卓继续用背包,但他就认准了这种包。
英子知道小卓是出于跟风心理,因为他的同学也在用这种书包。英子不能说服小卓,只好按照他的愿望买了拉杆包,小卓显得很高兴,但他在连续用了几天后却告诉英子还是背包好用。
回想起与小卓讲道理的艰难过程,英子觉得自己太傻了,与其跟他讲那么多大道理,还不如让他自己去感受,这样还能避免发生矛盾。
那么,父母要怎么做才能避免与孩子发生矛盾呢?
1、少讲大道理,让孩子自己去体验
一般来说,单纯的说服没有直观的感受,孩子也不愿意听。
如果经常对孩子进行阻拦,可能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隔阂,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还会感到委屈和伤害。
如果作出适当的“让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能得到深刻的体会和教训,就会知道父母的话说的对自己应该听。
不过,在对孩子进行“让步”之前,父母需要衡量“让步”的代价,宁愿让孩子去尝试、碰壁甚至是吃一些小亏,也要让他知道父母的话是有道理的。
2、讲道理要换一个人
很多的孩子都有逆反心理,容易听不进父母的话,喜欢站在父母的对立面,就算父母的说法再有道理,孩子也不愿意接受。
在这个时候,不如让孩子比较喜欢、信任的人来讲同样的道理,让孩子放下戒备的心理,理性的思考自己的言行,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3、减少对孩子的控制欲
每个父母对孩子都存在一定的控制欲,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愿望学习和生活。
不少的父母对孩子上幼儿园、初高中、大学甚至是学校的专业都有具体的规划,如果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父母就会寄希望于给孩子反复讲道理,让孩子改变自己的想法,回归到父母的意愿中。
这其实是源于对孩子的控制欲。
如果父母能够放弃或减少对孩子的控制,不但能让自己和孩子轻松愉快,反而还有利于事情的解决。
4、停止唠叨和指责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出现一种现状,那就是妈妈不停的唠叨,唠叨过后孩子并没有把事情做好反而做的更差,家长看到孩子把事情做的更糟糕后,反而更加生气。
孩子的行为再次激怒了家长,于是家长不停的指责和唠叨,这时孩子出现反击的方式不同,有的直接和父母对质争吵,有的则是选择不服气的隐忍,但不管哪一种方式,对孩子处理事情以及良好的心态都是有影响的。
所以家长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多给孩子出一些建设性方面的意见,少一些比较和唠叨。
每个人思考的过程都不希望被打扰,如果家长一直打扰孩子,孩子根本就无法安静思考。
如果此时再加上比较,反之会给孩子的情绪带来波动。无法心平气和的做好事。
很多父母担心孩子没有经验容易犯错。其实,让孩子得到经验的办法有很多,既有父母、老师的教诲,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去亲自尝试,这是最直接、真实的体会。
也许很多的父母都经历过这种类似的体验。可能是曾经的孩子成为了现在的父母,就忘记了当年自己的经历,固执地以为与孩子的沟通最好的方式就是摆事实讲道理。
有时对孩子讲道理即使再喋喋不休、苦口婆心的讲一万遍也没有用也不能改变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