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建筑的平面组合和外观,虽多数采用对称方式,以强调中轴部分的重要性,可是为了满足建筑的功能和艺术要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多样化风格。
第一种,商朝后期已有纵深的庭院布局方法,到汉朝,高级建筑的庭院以门与回廊相配合,衬托最后的主体建筑,使之更显得庄严隆重,可以东汉沂南画像石墓所刻祠庙为代表。这种方式到两晋、南北朝有更大的发展。
第二种,以低小的次要房屋和纵横参差的屋顶以及门、窗上的雨搭等衬托巍然高举的中央主要部分,使整个组群呈现有主有从和富于变化的轮廓,如汉明器所反映的住宅和坞堡就使用这种手法。
第三种,明器中有高达三、四层的方形楼阁和望楼,每层用斗栱承托腰檐,其上置平座,将楼阁划为数层。这种在屋檐上加栏杆的方法,虽已见于战国铜器中,到汉朝又合理地运用木构架的结构技术,满足功能上遮阳、避雨和凭栏眺望的要求,同时各层腰檐和平座有节奏地挑出与收进,使楼的外观既稳定又有变化,并产生各部分虚实明暗的对比作用,创造了中国楼阁式建筑的特殊风格,南北朝时期盛极一时的木塔,就是在这种楼阁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