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道台是什么级别

2025-02-23 06:07:1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道员(又称道台),乾隆十八年(1753年),道员一律定为正四品。原则上,道台为正四品官员。但实际操作中却有特例,而驻外道员中二品和三品的皆有。光绪时期的御史李慈铭对此种“ 尊卑不别,等级不明” 颇不以为然,上奏请求删减,未获批准。而宣统时期,由于内忧外患,人才匮乏,此种跳级加封现象更为严重了。

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明朝时,省级行政长官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和左、右参议均为辅佐布政使的官员。

扩展资料:

清代各省设道员,或有专责,或作为布、按副使。专责者有督粮道或粮储道,简称粮道 ;又有管河道和河工道,简称河道。

官则有的单设,多数为兼任。其他如驿传道,海关道,屯田道,茶马道等,一般由当地同品级官兼道员。作为布、按副使,有分守道和分巡道。守道由布政使下的参政、参议发展而来,巡道是按察使下副使、佥事演变的结果。

初设只辖一府,或数道同辖一府,后来有的统辖全省,有的分辖三四府之地。为此,守、巡二道由原来临时性差使变为固定的地方长官。而且前此守道主管钱谷,巡道侧重刑名,久之两者各加兵备衔,所掌渐趋一致。

据史料记载,吉长道尹公署,民间俗称“道台衙门”。清代道的长官,官方称为“道员”,民间尊称为“道台”,因而才有道台衙门之名。清代的道,是省以下、府以上的机关,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当时是驻长春级别最高的衙署,也是长春现存最早的官府建筑。

道台衙门因长春开埠而设。1904年,为了争夺在华利益,日俄战争爆发。1905年,战胜国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要求东北16个城市“开埠通商”。当时,清政府和东三省官员都明白,开办商埠涉及到与各国之间的交涉,纷繁复杂。

要负责开埠的任务,旧有的以满洲八旗官员组成的旗署固然不行,各地府厅州县等民署也难以胜任。为此,他们一致认为,必须加速东北的官制改革,东三省应当和关内一样,改为行省,并在省下设道,以道一级的行政机关主管各地的关税、外事和开埠等新的政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

回答2:

道员(又称道台),清代官名。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

回答3:

道台由分为部政使(主管钱粮,又叫藩台)、按察使(主管刑事案件又叫臬台)。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
道员(又称道台),清代官名。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明朝时,省级行政长官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和左、右参议均为辅佐布政使的官员。

回答4:

道员(又称道台),清代官名。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相当于原来的地区专员清朝时期的“道台”类似于现在的副省长。清代的道,是省以下、府以上的机关。

道台是老百姓对道员的尊称。
清初,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参议,驻守在某一地方,称为守道;又按察使下设副使、佥事等,可去分巡某一地方,称为巡道。乾隆时裁撤上述参政、副使等官,专设分守道、分巡道,带兵备衔,管辖府州,成为省和府州之间一级机构,叫作道员。在名义上,道应是省的派出行政机构。清朝还设立一些专业道员,如负责河务的,负责盐、茶、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