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朋友问得很好,我作为范仲淹的崇拜者和研究者,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前面我已经回答过,入选唐宋八大家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必须是当时公认的文学泰斗,二是为古文运动做出过巨大贡献。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对比这两个条件,我们来分析一下范仲淹作为北宋一代明臣,为何没有入选唐宋八大家。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范仲淹27岁中进士,在八九品低微官职上蹉跎了13年,一直到40岁,才柳暗花明,被当朝的宰相王曾赏识,由晏殊推荐,进入京城汴梁,担任秘阁校理,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为官之路。纵览《范仲淹全集》,我们就会发现,他写的文字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古诗、律诗和词,在这些诗词中,应酬的诗歌占了一半以上,脍炙人口的没有几首,这个我们必须承认。范仲淹写词很少,他也承认自己填词的水平很一般,流传至今并且广为人知的也不过三首:
范仲淹的政治和军事成就盖过了他的文学成就,或者说他的志向原本非才高如曹子建,或者论理如韩愈咄咄逼人——这位科举总失利的苦学成才型。
范仲淹只是个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主,这种执着,这种信仰,一个上数一两千年都无可挑剔的儒家楷模。
范仲淹进行过“庆历新政”,虽不如后来熙宁变法那般惊天地泣鬼神,但这种修修补补、着眼于人才选拔式的温和改良作用肯定有,可不幸还是夭折了。
有宋一朝的大臣,总是被宠坏了, 走马灯似的每天在仁宗面前吵来吵去,——说好听点,叫抗廷相争吧。
更兼欧阳修这种猪队友发出的《朋党论》,那位再怎么仁的龙颜也忍无可忍发威了,范仲淹不得已离开京城,时年46岁(不太记得了,大概如此吧)
范仲淹退可守朝堂,进可抗李元昊,虽然战法保守,不如韩琦激进——只是主张修堡,步步逐渐蚕食西夏活动范围,但结果,却成为了让李元昊唯一震慑的人。
范仲淹被称为“大宋三百年间第一人”,一世的仕途起伏,换来了福泽子孙八百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能写出这样千古名句的范仲淹,为何进不了唐宋八大家?他到底输在哪里?我也纳闷!唐宋两朝,文武全才的臣子并不少,可是,影响力能够持续到现代的人,可就寥寥无几了,而范仲淹正好是其中的一员。
相信许多人在接触到这段历史的时候,会觉得这个范仲淹既然那么地强悍,为什么没有拿到进“唐宋八大家”这个圈子的门票呢?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先讲讲评选“唐宋八大家”的依据是什么?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包括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这八个人之所以被合称,原因就一个:他们是各自时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对于“古文运动”的推广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那么什么叫“古文运动”呢?这是一场由韩愈,柳宗元发起的“文艺复兴”,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他们认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不适合社会发展,更不适合人文教化!
这么讲把,“唐宋八大家”就相当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这些人!儿范仲淹,显然不在这之列!总而言之,是贡献大于实力!
所以如果仅仅讲到诗词才学,或者政治成就这些方面,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那个圈子里面的八个人,没有一个可以稳胜过他。可是,这个圈子的人都是古文运动最为突出的,比如坐在第一个位置上面的欧阳修,因为他是带头人之一,所以能够获得这种殊荣。就连排在最末尾的曾巩,虽说才华的综合成就没有胜过范仲淹,但是人家在古文、散文方面的成就与文坛贡献度,却是略胜于范仲淹这位诗词达人的。
正因为有前面所说到的这些原由,使得范仲淹没有拿到进入这一个圈子的门票。在古文运动的进程中,“岳阳楼记”确实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这一点可以从古人、现代代对它的综合评价看得出来,也能够感受到它的魅力所在。
只可惜的是,范仲淹除了这篇之外,能够拿得出手的古文散文是少是可怜,这也是他被排除在八个人之下的因素。不过,没有进入到这场运动的核心,也进不了那个圈子,并没有让范仲淹失去影响力,他依然能够得到多数人的尊崇,他的文章著作也流传很广,这也算是贡献良多。
因为他出生的比较早,并且专于做官,写出的文章也比较少。又和唐宋八大家是对立面,所以没有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
因为范仲淹的主业只是一个边境诗人,写诗只是偶尔兴趣的一个小爱好而已,没想到写的这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