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在军事方面所反映的管仲思想,主要体现在了哪几点?

2025-04-03 15:05:4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根据《左传》、《国语》以及《史记》等记述的管仲言行,我们认为《管子》在军事方面所反映的管仲思想,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点:

朴素地认识到经济与战争的关系

管仲不但继承并发展了吕尚的战争观--人心向背等政治因素对战争的进程与结局有重要影响,而且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对战争进程与结局的重要影响。在政治与战争的关系上,他认为"夫霸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政之所兴,以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人心";如不得人心,则"小者兵挫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至于"得人之道,莫如利之"。由此而深入一步地认识到只有搞好经济,然后才能谈到战争。他说:"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又说:"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还曾说:"地不辟则六畜不育,六畜不育则国贫而用不足,国贫而用不足则兵弱而士不厉,兵弱而士不厉则战不胜而守不固";"为兵之数,在乎聚财","财不盖天下,不能正(征服)天下"。总之,他认为"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

初步地认识到战争的两面性,反对废兵,主张慎战

管仲认为"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故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还认为:"谋兵胜者霸。故夫兵虽非备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辅王成霸"。开始认识到战争不可避免,军队不能废除,所以他说:"黄帝唐虞帝之隆也,资有天下,制在一人,当此之时也兵不废。今德不及三帝,天厦不顺,而求废兵,不亦难乎"。这种认识,是符合春秋大国争霸的社会实际,符合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规律的。另一方面,管仲又竭力反对轻率用兵,主张慎重对待战争。他说:"数战则士罢(疲),数胜则君骄,骄君使疲民,则国安得无危?"。所以他警告说:"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然而与危亡为邻矣!"他对战争的主张是"至善不战,其次一也",也就是最好能不战而胜,如非用战争手段不可,则要求一战而定。这与以后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相同,也与英国现代军事理论家巴兹尔·亨利·利德尔-哈特,根据西方世界二千五百年来大量战例的分析所提出的"间接路线"战略理论的精神,有某些相通之处。

开始认识到物质因素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军队训练、纪律,强调武器装备要精良

战争中的物质因素,尽管在发展水平、规模以及种类上,古代和现在迥然不同,但其中最主要的基本要素,军队的数量质量、武器装备以及后备兵源、战略资源等,则大致相同。从管仲的言论和实践中可以看出,他对此已开始有所认识。他一方面继承了前人的传统,重视军队的战术训练及纪律,一方面又特别强调武器装备要充足、精良。管仲创建"叁其国"制度,将士家集中在一起居住,并减轻他们的劳动负担,规定"处士必于闲燕",就是为了便于训练,有利于提高后备兵员的素质及战斗技术水平。他认为"且以田猎(以狩猎形式实施实兵演习),因以赏罚(通过实兵演习培养士兵组织纪律观念),则百姓通于军事矣"。而且军士们"旦昔(夕)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士之子常为士",成为实际上的世兵制。对于在军服役的人员,他要求能熟练"三官"、"五教"、"九章"和"十器",也就是要求熟悉鼓、金、旗等各种指挥信号,按照信号准确地进行各种队列动作,并能在不同的气象、地形条件下进行野战动作,以及能熟练地使用各种兵器。

管仲认为"备具(武器装备)胜之源(胜利的根本)","交物因方(考校武器要符合设计方案),则械器备","备具无常(不好),无方应也"。他提出要"聚天下之精材,论百工之锐器,春秋角武以练,精锐为右(为上等),成器不课不用(制成的兵器不经检查不能用),不试不藏(不试验合格不入库)"。此外,管仲还实行了"轻重罪而移之于甲兵"的政策,允许罪人按罪行轻重上交兵器或金属赎罪,以增加国家武器装备的储存量。管仲是我国历史上明确提出要求武器装备必须精良的第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