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的起源,不是太极拳是那个图案

2025-02-23 15:03:1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太极图是太极拳是那个图案。

太极图,有很多种,诸如周敦颐太极图、先天太极图(原名“天地自然之图”,俗称“阴阳鱼图”)、古太极八卦图(先天太极图周围配以八卦符号)、来知德太极图以及清朝端木国瑚太极图。历经流传至今,各图唯有先天太极图以及古太极八卦图人尽皆知,因此,现代人所称的“太极图”即“阴阳鱼图”或“天地自然之图”,据传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对内丹术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后天太极图》、《八卦图》、《河图》以及《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后天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所传的。周敦颐“一方面从陈抟派易学里吸收了太极图式说并与新的解释,另一方面继承了汉唐以来义理学派的传统······成为宋明道学家解易的先驱。”

太极拳之特殊阴阳包含了太极拳中可抽象为“阴阳”的各种关系,比如神与气、用意识与不用意识、动与静、不动手与动手、被动与主动、从人与由己、虚与实、轻与重、虚腹与实腹、松腰与竖腰、疾与缓、刚与柔、用力与不用力、发劲与运化、耗气与养气、上顶与下沉、向前与向后、方与圆、弧与直、外开与内合、外棚与粘回、轻灵无根与沉稳有根、开展与紧凑、明显与暗微等等。


回答2:

太极图最开始相传是伏羲向陈抟老祖处所习得,最开始是一下圈点线组成,古人译为宇宙星辰,以此推到,最后得出一幅接近于现在的太极图,那个图基本上就是现在所说的太乙生水图了……大概是这样了

回答3:

太极图据说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原叫《无极图》。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相传对内丹术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先天图》、《太极图》以及《河图》、《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 就是周敦颐所传的。

回答4:

  太极图是中国古代先民概括阴阳易理,探讨宇宙人生变化发展规律的图式。千百年来,它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激励著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对其寻根溯源,探赜索隐。
  後世所绘太极图种类有很多,如天地自然河图、唐朝的太极先天图、北宋周敦颐的周氏太极图、明朝来知德的来氏太极图、明朝左辅制作的景岳太极图与左辅太极图,清朝胡煦所制的回圈太极图等。但一般认为,真正的太极图应当是以阴阳鱼相互涵容交感的圆形图案为主,外套八卦或六十四卦的环形图案。今日所见太极图为纯粹的阴阳鱼图,并无外套的八卦,实为时代发展要求图形日趋简明的结果。
  太极图起源何时?最早由何人之手绘制?学界对此各持己见,难有定论。常见的有四种说法。一说太极图起源於远古的伏羲根据河图和洛书图研创的简易图,这种说法在古代典籍中有广泛记载;二说太极图起源於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轮纹、漩涡纹、鱼纹等;三说太极图起源於东汉魏伯阳所作的《周易参同契》;四说太极图为宋朝前後的大师如北宋周敦颐、五代宋初的陈抟、宋元之际的佛徒寿涯等人所绘。持四说者颇多,有大量的古文献可以作证。
  实际上,太极图起源之争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周易与太极图何者为先。前两种说法认为在易之前太极图就产生了,後两种说法则认为在易之後才产生太极图。言先有易後有太极图,证据好找;若说先有太极图後有易,证据难找。故而,对太极图的起源,大多数人更容易认同後两种观点。但笔者以为前两种说法也不无道理。理由之一是,图形虽是对思想的反映,然记载思想的文字却产生於图形之後。先民的阴阳思想当源於对自然界的观察,而最早记载先民阴阳思想的当是图形。换言之,阴阳图与阴阳思想的次序当为:自然界阴阳现象——早期阴阳对称图形——阴阳思想——阴阳鱼图形。考古发现也在证明这种推断的有效性:阴阳对称的图案在河姆渡遗址有出土,距今已七千年;新石器时代有大量的与阴阳鱼相近的图形。因此,这些图形当视为阴阳鱼图的早期雏形,也即是说,若认同太极图的产生得益於中华先民阴阳易理的宇宙人生观念的滋养,就需承认原始时期那些蕴含著阴阳易理观念的图形是阴阳鱼太极图的图形渊源。理由之二是,周易作为阴阳易理思想的集大成者,它的产生除了得益於撰写周易的三贤对先民阴阳思想的概括、总结与诠释外,还来自於周易三贤对先民阴阳对称图形的领悟与研读。因此,原始时代那些蕴含著阴阳易理观念的图形也应为阴阳鱼太极图的图形渊源。
  如此,人们对太极图诠释历史的溯源常常追溯到《易传系辞上》,就显得合乎逻辑了。一般认为,“太极”一词最早见於《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孔子认为“太极”不仅是宇宙之“本”,也是宇宙演变之大道。宇宙之“本”运行,使阴阳相分并产生天地两仪。阴阳不断相分,便产生春、夏、秋、冬四象与宇宙万物。《老子四十二章》也同样表达了一元论与变化论的“太极”哲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太极是“一”,是宇宙万物之根;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运动与发展是太极之真性。与孔子不同的是,老子参透了太极法则中的矛盾论与和谐论。太极之“道”天然包含著对立的阴阳两面,但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与矛盾运动最终成就了宇宙新的和谐体。後世人们据老子、孔子的太极哲思而图解太极图,并逐渐推演出成熟的太极观念。三国的魏孟康以“太极元气,含三为一”解释太极图。“三”指阴阳鱼太极图中的白、黑及白黑的分界线。“含三为一”的字面意义是指白、黑及其分界线都包含在太极图的大圆圈内。实际上,後人认为“含三为一”既指事物由正、反、合三者组成的矛盾整体结构,也指天、地、人“三极”合一的宇宙结构。魏孟康之说既继承了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太极思想,同时也将前人的太极观念从宇宙万物链结至社会人生。到了宋代,儒学大师以人学视角解读太极图,把太极法则设定为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从而把“太极”学说发展为“人极”学说。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如是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该文承继了前人太极学说中的一元论、发展观、矛盾论与和谐论等思想,但特别强调人作为万物之灵对太极之道的参悟,并提出“立人极”即树立“中正仁义”的做人标准。周敦颐的人学解读理路影响了後人对太极图的诠释,北宋邵雍,南宋胡宏、陆九渊,乃至清代的戴震都从太极图中阐释了以人为万物之秀,以人为天地之心的思想。
  由上可知,太极图虽简单明瞭,一个圆圈、一条曲线、两个圆点,两条黑白鱼图形,但经过历代的图解与诠释,它构成了一个涵义丰富深邃的庞大的“太极哲学”体系。这个哲学体系的关键词就是阴阳。阴阳既蕴含著形而上的宇宙之道与天人之际的大法则,也包括形而下的人生法则。其中“太极和”辩证法是太极哲学体系的核心。“太极和”思想认为,事物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事物的矛盾对立,而是事物之间的包容与妥协、共存与共容,共容与共存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简言之,圆润的太极图形启迪我们,在一个矛盾对立体中追求平衡,在众多矛盾平衡体中追求相互的包容、化合,在矛盾对立中最终走向多元的和谐统一,这才是事物发展的终极目的与永恒动力。
  作为哲学图形,远在文字还未出现的六七千年前,太极图腾通过图形语言便揭示了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它内含的阴阳两仪,其实质就是当今辩证矛盾学说最直观、最简洁的表达。太极图以均衡对称的图形方式,揭示了追求阴阳平衡观点,鲜明地强调阴阳变化(矛盾运动)以平衡、“和谐”为根本目的,从而揭示了宇宙万物在运动中平衡发展的规律和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在於求“和”这一根本目的。
  通过以上溯源我们大约可以推断以下两个结论:其一是太极图以简易的图形语言涵盖了中国“百经之首”——《易经》的大义要旨,创造了一个庞大的、根深叶茂的太极哲学体系,彰显了中华先民领悟宇宙万物变化之道的非凡智慧,因而享有“中华第一图”之美誉。其二是我们的祖先早在六至七千年前就已通过太极图阴阳这一辩证矛盾来概括宇宙万物的起源与变化,比26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起源至少早了两三千年,这充分说明太极图是中华哲学的起源,同时也是世界哲学的起源。
  太极图不但深刻地影响著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和人文性格,也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南韩、蒙古国的国旗上;在新加坡、安哥拉空军的机徽上;在南韩、德国奥运会、南韩亚运会会徽上;在美国研制的世界第一台电脑商标上;在美洲印第安人的绘画和服饰上……太极图光辉无处不闪烁著人类的智慧和哲学的光芒。太极图是人类瑰宝,已成为人类的共识、世界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