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蒙恬列传》读后感
蒙恬是秦国将军,自其祖父蒙骜开始三代在秦国为将,三代均有不俗战功,深得秦王重用。到了蒙恬,不仅为秦始皇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还在秦统一天下后率三十万秦军北逐戎狄,收河南,威振匈奴;还主持修筑了留名千古的秦长城。蒙恬有一个弟弟叫蒙毅,也得秦始皇亲近,两兄弟“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堪称权倾一时。
司马迁在这里笔锋一转,用了一百一十多字专门介绍了一个叫赵高的宦官,以及秦始皇令蒙毅查处赵高,蒙毅不敢枉法,依法判了赵高死刑开除其宦籍,然后秦始皇又来作好人,认为赵高“敦于事”而赦免了他,复其官职。这件事给蒙恬两兄弟埋下了祸根。
然后,作者用了一千四百多字,分层次详细描写了秦始皇在出巡途中死亡,赵高与胡亥、李斯合谋让胡亥即位后,赵高为胡亥出谋,先后拘押了蒙恬蒙毅兄弟俩,后来又先后杀死了他们,期间子婴还为他们求过情,但这时候胡亥已经听不进赵高以外的任何人的话了,中毒已深,无可救药。虽然蒙恬蒙毅两兄弟都在胡亥派来索命的官吏面前作了很有力的自辩,但是无济于事,甚至他们的话都传不到胡亥耳里去。
人生就是这样,有高潮也有低谷,很多人在低谷的时候从此无法翻身甚至永别人世了,很少有人像小平一样几起几落仍有力量站上顶峰的。人与人为什么差别会如此之大,原因很复杂,非吾辈凡人所能一一参透。
不过蒙恬兄弟为何遭此大劫,倒可以稍作分析。他自己临死前说也许是因为修长城断了地脉。司马迁则是这样认为:蒙恬身为名将,在秦国统一之初,“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疗”,他不但没有力劝秦始皇让百姓休养生息,反而只考虑自己的功业,助秦始皇穷兵黩武,劳民伤财,“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这个,有些苛责了,特别是这句“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有幸灾乐祸之嫌。我觉得,他们遭难的直接原因就是得罪了赵高这个小人,对君子也许还可欺之以方,小人则万万不可轻易得罪,一旦得罪,后果往往很严重。
说到“阿意兴功”,其实对上级“阿意兴功”并非蒙恬兄弟才有的行为,这几乎成了中国官场自古以来的常态,所有这样的人都该死的话,只怕会死得不剩几个人了。当某件事成为社会上多数人的选择时,那很可能就应该从制度上去思考原因,而不应该只去责怪人们的道德操守了。
一般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主标题,下一行是读《xxx》有感,为副标题。也可直接写读《xxx》有感
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否则作文会显得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