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宵节。
2、出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3、原文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译文
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
创作背景
此词写约会。或被认为是景祐三年(1036)词人怀念他的第二任妻子杨氏夫人所作。
欧阳修自幼喜爱韩、柳古文,后来写作古文也以韩、柳为学习典范,但他并不盲目崇古,他所取法的是韩、柳古文从字顺的一面,对韩、柳古文已露端倪的奇险深奥倾向则弃而不取。同时,欧阳修对骈体文的艺术成就并不一概否定,对杨亿等人也颇为赞赏。
这样,欧阳修在理论上既纠正了柳开、石介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文的某些缺点,从而为北宋的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也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的,可是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都与柳开以来的复古派文论家有很大的不同。在欧阳修主持文坛以前,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文风已经受到严厉的批评。欧阳修在反对西昆体的同时,还反对“太学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查子·元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欧阳修
元宵节。
这句诗出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作品原文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白话译文
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明代徐士俊认为,元曲中“称绝”的作品,都是仿效此作而来,可见其对这首《生查子》的赞誉之高。此词言语浅近,情调哀婉,用“去年元夜”与“今年元夜”两幅元夜图景,展现相同节日里的不同情思。
上阌描绘“去年元夜时”女主人公与情郎同逛灯市的欢乐情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起首两句写去年元宵夜的盛况美景,大街上热闹非凡,夜晚的花灯通明,仿佛白昼般明亮。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女主人公追忆与情郎月下约定的甜蜜情景,情人间互诉衷情的温馨幸福溢于纸上。从如昼灯市到月上柳梢,光线从明变暗,两人约定的时间又是“黄昏”这一落日西斜、素来惹人愁思的时刻,皆暗示女主人公的情感故事会朝着悲剧发展。
下阕写“今年元夜时”女主人公孤独一人面对圆月花灯的情景。“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一年过去,眼前的景象与去年没有两样,圆月仍然高挂夜空,花灯仍然明亮如昼,但是去年甜蜜幸福的时光已然不再,女主人公心里只有无限相思之苦。
之所以伤感,是因为“不见去年人”,往日的山盟海誓早已被恋人抛诸脑后,如今物是人非,不禁悲上心头。令人肝肠寸断的相思化作行行清泪、浸湿衣衫。“泪满春衫袖”一句是点题句,将女主人公的情绪完全宣泄出来,饱含辛酸蕴藏无奈,更有无边无际的苦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查子·元夕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出处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北宋诗人欧阳修写的一首词,名字为:《生查子•元夕》 ,全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整首词创作背景是一年的伊始之际——元宵。
作者是在元宵节时期写下的这首词,在整首词的前两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中写出了元宵节集市非常热闹。后面写出了作者思念情人之情,情景交融。
元宵节的知识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是在每年的正月(阴历)十五所过的一个节日,在元宵节当天,有的人会去祭拜祖先以求保佑,在晚上集市上会非常热闹,孩子们喜欢在广场上放烟花和孔明灯来为新的一年许愿。在元宵节当天人们会准备元宵作为晚餐,当然因为是十五的原因,大家也会坐在庭院或者视野好的地方赏月休息。
诗人介绍:欧阳修,北宋词人,曾写过著作《醉翁亭记》这篇文言文很多学生应该都不会陌生。欧阳修在文学方面做了很多功课,而且留下来了很多传颂千古的文章。
全诗翻译:去年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花市的灯通亮像白天一样。月儿升起来挂在柳树梢头,它约我黄昏以后共叙衷肠。今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和去年一样。却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不知何时已湿透衣裳。
这首词是一篇情景都写的非常好的词,不管是学生或者对古诗词有兴趣的人们都可以再仔细学习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应当得以传承。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指的是元宵节这个传统节日
生查子·元夕
[作者] 欧阳修
[全文]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词句注释
1、元夜:元宵之夜。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自唐朝起有观灯闹夜的民间风俗。北宋时从十四到十六三天,开宵禁,游灯街花市,通宵歌舞,盛况空前,也是年轻人蜜约幽会,谈情说爱的好机会。
2、花市:民俗每年春时举行的卖花、赏花的集市。
3、灯如昼:灯火像白天一样。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载:“正月十五日元宵,……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由此可见当时元宵节的繁华景象。
4、月上:一作“月到”。
5、见:看见。
6、泪湿:一作“泪满”。
7、春衫:年少时穿的衣服,也指代年轻时的自己。
白话译文
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指的是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