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
诗中“佳节”指的是九月九日,传统节日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古时过重阳节有登高风俗,茱萸是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避邪。 因此这首诗就是蕴含了过重阳节民间登高、采插茱萸的习俗。
本诗反映的习俗:①重阳节登高望远②重阳节插茱萸(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重阳节其它习俗:①赏菊并饮菊花酒(有首诗:待到重阳日,还来续菊花)
②带菊花(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有句诗:菊花须插满头归。虽不一定是指重阳节,却也可见簪菊花一习俗。
③吃重阳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这首诗写出了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诗中“佳节”指的是九月九日,是传统节日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古时过重阳节有登高风俗,茱萸是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因此这首诗就是蕴含了过重阳节民间登高、采插茱萸的习俗。
重阳节的习俗,名字就很清楚九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