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饮茶》有杨绛的自序,叫《孟婆茶》,写自己做的一个梦,怀疑自己死后找不到人生历史位置和坐标时的惶惑和焦虑,虽然这种惶惑和焦虑是轻淡和飘忽的,读来意味深长。《隐身衣》为代后记,有前序有后记,所以《将饮茶》相对完整。而《从丙午到“流亡”》光秃秃的三篇文章,倒像不是杨绛先生授权出版的一本小书似的。
《将饮茶》除收《丙午丁未年纪事》这篇文章之外,还有《记钱钟书与<围城>》这篇文章,我在读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时是读过的,主要写钱钟书的“痴气”,还原了一个“活”的“真实”的钱钟书。但我读来感觉最好的却是《将饮茶》里另两篇文章:一是《回忆我的父亲》,写出了父亲杨荫杭的率性、耿介、有趣、不合群、不惧权贵、顾家、亲情的一面,是杨绛散文中最为深情的叙述,读来令人感慨万千。我甚至得出“一个孩子能有一个好的父亲,是一件多么幸运和幸福的事呵”的结论;二是《回忆我的姑母》,杨绛的姑母是杨荫榆,杨荫榆的名字如雷贯耳,我对杨荫榆的印象,与大多数不知底细的人一样,都是中学课本上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那篇文章及注解里得来的,觉其是个专制独裁,行为可憎,面目狰狞,十足一个反动军阀的帮凶、封建余孽的化身,没有丝毫好感。读这篇文章,才有恍然之感,让人难以适从,原来杨荫榆并非那么简单,对其人其事也不能如此简单随便定论的。
《从丙午到“流亡”》收录了《丙午丁未年纪事》、《干校六记》、《从‘掺沙子’到‘流亡’》三篇文章,所记都是“文化大革命”时杨绛的亲历亲见,我以为杨绛先生的文章对文革的控诉比巴金的《随想录》可能更镌永、沉痛和绵厚。在《从‘掺沙子’到‘流亡’》中,杨绛已不再掩饰自己的愤怒,将无助、无奈、无路可走的悲愤等等复杂情绪尽述笔端,让人恻然、凄然、凛然。杨绛在文章全盘说出自己和钱钟书尽然不得不卷入一场与“恶邻”的近身肉搏,两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老人,能文不能武,再加上“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说不清”,其结局可想而知。读来心惊肉跳,令人发指,狠不得自己当即来个时空转换,钻进书去,做一个蒙面侠客,助两位老人一臂之力。两个大知识分子在“文革”的背景下,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人呢。《干校六记》影响深远,文章前面留有钱钟书先生写的《小引》,据此推断,这篇文章也应该是经钱钟书先生审看过的,尤其推崇和看重的。
事实上,《将饮茶》、《从丙午到“流亡”》和《我们仨》三本书是可以放到一块来读的,有一条隐隐的线把它们系在一起。杨绛先生的文章我是爱读的,但有时却也妄思:其书如此,其情如此,其思如此,但其影响范围却有其局限性,并非“凡有饮水处,即有柳词”,并不像金庸的武侠小说,雅俗共赏,老幼皆宜,影响深远,谁优谁劣很难评判,只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吧。但杨绛先生的书似乎更有历史穿透性和久长性,或许杨绛先生并不只是寻求同时代横向的阅读量,却在寻求着历史纵向纬度的阅读和认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