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处于社会,与人总是要打交道的。就像一张嘴里的上牙和下牙,处于同一个环境,总免不了产生矛盾。作为有感情、有思想的人民,相处于同一个社会,进行着相同或不同的劳动生产(或工作),也不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作为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有权利、也有义务对这个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
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曾写过一本重要著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又做了修改和补充。同一年的6月19日在《人民日报》发表。
全文阐述了12个问题,贯穿全文的基本思想是: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文章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同阶级对抗社会的矛盾根本不同,它是一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不具有对抗性,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以赞成、拥护社会主义建设,或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作为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界限。他指出,这两类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尽可能地促成敌我矛盾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毛泽东全面地分析了各种类型的人民内部矛盾,系统地论述了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方针政策。指出,要用民主的方法,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作为从政治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解决经济领域中的矛盾,应依据发展生产,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科学文化上的问题,应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民族关系中的矛盾,应采取加强民族团结,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方针;在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应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根据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阶级状况的估量,毛泽东适时地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共产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开战,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富强繁荣的国家。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特别是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观点,以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方针和方法,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史增添了新的内容,对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以下几点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一)坚持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社会主义社会,敢于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正确解决矛盾。(二)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前者用民主的方法解决,后者用专政的方法解决。两类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四)在诸多的人民内部矛盾中领导和群众的矛盾突出,要警惕出现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产生人民内部矛盾的总根源,人们认识上的正确与错误是产生人民内部矛盾的认识论根源。(六)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目的是为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便建设一个伟大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和走群众路线。作为一个新的理论,它自然会带有初创阶段的不完善之处,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如主要着重于政治思想方面的矛盾,而对经济方面矛盾的论述不够,主要讲用民主的方法、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而对用法律和制度作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手段认识不足等。它在往后的实际运用中发生了严重的曲折,其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尽管如此,它的理论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仍不容低估。它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新的历史课题。建设和谐社会,自然要造舆论,对和谐理论进行广泛的宣传,但我们应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仅靠和谐理论的宣传是不会有社会和谐的。社会的和谐要靠切切实实地解决重大的社会矛盾。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上,我们比较重视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如贫富差距的悬殊,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的扩大,劳资矛盾中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护,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等,干部的腐败,领导和群众关系紧张,思想文化领域中主流意识与非主流意识的矛盾等),而较少深入思考产生这些矛盾的根源;较多地是重视眼前的治标之对策,较少研究长久的治本之大计。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因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前提是正确处理好社会基本矛盾。倘若社会基本矛盾解决得不好,那么,人民内部矛盾一定会突现出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就会受影响。在处理社会基本矛盾问题上,我们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为保持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前提条件。在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上,我们虽也有很大的进展,但仍明显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变革。现在许多社会矛盾都与上层建筑领域中的问题有关。
肥水不留外人田。分给我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