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在出境前流经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怒江在出境前流经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两块同样秀美、同样富饶的土地上都生活着同一个水一样的民族——傣族。
属于古代百越族群的傣族,与壮、侗、水、黎、布衣等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据说他们的祖先很早就从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向西迁徙,其中傣族显然是走得最远的了。开始,他们曾在澜沧江和怒江中上游居住,后来又渐渐沿江而下,有相当一部分跨过了国境,沿着湄公河和萨尔温江及其蛛网般的水道分布到了东南亚各国,而有一部分则集中到了澜沧江和怒江的江尾,分别与湄公河和萨尔温江交接的地方。
集傣族古史传说之大成的傣文古籍《沙都加罗》记述其祖先迁徙的过程是:哪一片森林里有动物,人群就朝哪一片森林走。拖儿带女,扶老携幼,争先恐后,多数都向着“热森林”南下。人们顺着山脉,沿着河流,跟着头领沙罗走走停停,哪里有大树就在哪里歇,哪里有河流和平地就在哪里睡。每个地方住上五年十年又搬一次。
然而,当他们到了澜沧江、怒江下游的时候竟长久地居住了下来。在两条大江冲击出来的平坝上,他们发现了理想的生息之境。
在傣族找到澜沧江、怒江下游的水网交错之地作为永久居住区的同时,应该说,澜沧江、怒江也找到了自己身边最合适的居民。就像评价彝族像火一样,说到傣族人们自然会想到水:傣族人生活在水边,他们善耕水田种水稻,他们很早就开始了水利建设,并形成了一套灌溉网络及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从最高首领召片领的“勒司南”(议事庭)到各勐的“勒贯”(勐级议事庭),均设有水利官员,专管水利灌溉事宜;他们爱洗澡爱干净,他们每年都要过泼水节,要用水来浴佛,要用水来互相祝福吉祥,他们每天在佛寺里还要以“滴水”的方式,向佛主表达敬仰与赤诚;他们居住在“干栏”式的竹楼里,用于避潮湿,防水患,通风凉爽。
傣族人的生活离不开水,又时时因水而选择生活方式。水,塑造了傣民族,水还内化成了傣族人的生命形式:傣族人性格温和,柔情似水。
傣族人把寨子称做“曼”,把坝子叫做“勐”。当傣族先民定居下来的初期,他们主要信奉的是原始宗教的鬼神,人们虔诚地供奉寨神“披曼”和勐神“披勐”。后来,一股人为宗教的势力却“润物细无声”地沿着江流北上,从东南亚传入了傣族以及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人群之中。
正如一些傣族人家佛龛上的对联所写:“佛起西天,经从南来。”傣族民间传说:释迦牟尼成佛以后曾率弟子500人巡游传教,他们由印度经海路到达兰戛(斯里兰卡),再经火傣(泰国)、缅甸勐阮(景栋),进入阿的敢麻粒它(现西双版纳大勐龙),他们与“魔王”斗智斗勇,长久辩论,唇枪舌战,最终降服了“魔王”,使之皈依佛门为释迦牟尼托钵化缘。之后,他们沿澜沧江北上,经维匀腊它(勐海)、苏西玛纳广(思茅)、勐缅(普洱)等地传教。这就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
关于傣族的起源,主要有两种主流观点以及诸多说法。
1、迁徙说。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为"南下说",该说法认为傣族源于川北陕南地区、阿尔泰山地区等中国北方或更远的地方,在其他民族的驱逐下不断南下,在迁徙的过程中,傣族一度停留在了云南,并建立起了南诏王国,在忽必烈平大理以后,傣族被迫继续南迁至云南南部及东南亚一带,该观点由于研究的深入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放弃。
其他还有起源于印度尼西亚群岛、两广云贵地区等说法。随着对傣族民族文献研究的深入,迁徙说得到了越来越多证据的支撑,如《本勐傣泐西双邦》、《西贺勐龙》、《巴沙坦》等,这些文献显示傣族居住区的土著主要为拉瓦人、克木人、孟人、孔人等,傣族为后来迁徙进入的。一些学者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提出了傣族先民曾与壮族先民在同一个地域生活的观点,认为傣族是从广西地区迁出的,但郑晓云认为由于不同族源的民族使用同一语言的原因有很多,这一研究方法并不能说明傣族的起源 。
2、土著说。该观点认为傣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红河以西到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的弧形地带,其形成是经济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并非迁徙的结果。但就傣族是何种土著居民演化而来则有不同说法,如黄惠焜认为傣族先民为古越人,陈吕范则认为傣族是由掸人演化而来。
其中以源于古越人影响最大,该说法认为汉文史籍中的"滇越"、"掸国"、"越裳"、"蓬国"等为傣族先民所建立的国家,但也有学者对该观点提出了质疑,如:何平认为"滇越"、"掸国"、"越裳"、"蓬国"等与傣族先民没有关系;郑晓云认为百越并不是一个民族,自然也没有民族的沿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