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术的发展历程

2025-02-25 17:46:4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人类很早就认识到似睡非睡的冥想意识状态具有异常灵敏的感知力。这种认识是史前世界各地原始部落萨满教的基石。萨满们把自己引入冥想状态,利用下意识超凡的感知力来洞察天地,疗愈病症。古埃及和古希腊在3,4千年前都建有睡眠寺堂。在那里医者会把病人引入似睡非睡的状态,并根据他们的表现分析病情实施治疗。这是类似今天催眠技术的最早记载。

今天的催眠技术相比过往时代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更大的发展和进步。催眠学说开始自成体系,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各个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

陈一德老师是美国NGH催眠培训师,从事催眠教学已经二十多年了,他藉由催眠协助过无数有缘人。他是台湾的,每年都会来广州做培训两到三次,关于催眠,他直指核心问题:“如果生活马上就成问题,你早上是否能够早起出去工作?”。在缺乏改变动机的情况下,他评价个案并无意愿接受催眠。很多问题是父母不断承担孩子的问题,又期待孩子改变。也许父母放手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并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大家老是讲修行。其实对我而言,修行的意思就是“修改行为”。”陈医师语重心长地指出:“若是不愿修改行为,那么读再多身心灵书籍,接受再多次心理成长课程与治疗都不会太大成效。”

回答2:

简单地说:催眠术是利用心理暗示进行沟通的技术。
复杂地说:催眠术是绕过表面意识而进入潜意识输入语言或肢体语言的行为。
理论地说:催眠是心理暗示行为,施术者通过语言、声音、动作、眼神的心理暗示在受术者的潜意识输入信息,改变其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受术者可以闭上眼睛,也可以不用闭上眼睛,甚至会无意识接受了催眠师的心理暗示。催眠的深度因个体的催眠感性、催眠师的威信与技巧等的差异而不同。
据历史记载,公元1774年奥地利的麦斯麦医生,他以“动物磁力”的心理暗示技术开创了催眠术治疗的先河。
1841年英国医生布雷德尔出版了一本书——《神经催眠术》,在此书中他正式把心理暗示技术定名为“催眠”。
在催眠定名后的170多年历史,催眠术最初是多应用于心理治疗,在近代的数十年间,催眠开始涉及到更多领域,比如医学麻醉、婚恋、教育、运动、职场、警务和演艺等领域。
在一些对催眠术不太熟悉的人眼中,可能会觉得催眠术非常的神秘,类似于一种巫术或者说魔术,其实催眠术就是在古代的巫术中发展过来的。催眠状态是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心理状态。而催眠术就是运用心理暗示等手段让被催眠者进入到催眠状态的一种心理暗示技巧,这种心理暗示技巧包括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方法,将人诱导进入到催眠状态之中。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在古代就有很多类似于催眠的记载,只是当时的科学并不发达,其催眠更偏向于宗教,当然其也可以“制造记忆”,直到了十八世纪奥地利的麦斯麦医生以“动物磁力”的心理暗示技术开创了催眠术治疗的先河,他的理论也不科学,依然带着宗教神秘色彩。 到了1841年,英国著名的外科医生布雷德才以科学的理论来证实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的状态,并将这种使人进入清醒和睡眠之间的状态的方法称为催眠术。 催眠主要有两种基本形态,那就是父式催眠与母式催眠。父式催眠就是以命令式的口吻发布指示,让你感到不可抗拒,而不得不臣服。在催眠过程中,常常根据不同的对象,或同一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选择使用不同的催眠方式。 所谓母式催眠就是用温情去突破受术者的心理防线,也就是一种柔性攻势。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可以被催眠的,而且催眠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这主要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催眠师的素质和技能要高,二是被催眠者情况。被催眠者如果受暗示性较强,对催眠术持信任态度,催眠即可进行。 催眠术起源于18世纪,最初带有欺骗性质,被称为“江湖魔术”。当时德国医生弗朗茨·梅斯梅尔博士发明了一种神奇的疗法,可以治愈各种无法解释的怪病。在昏暗的灯光和虚无缥缈的音乐中,他向病人灌输一种只有他可以控制的看不见的“催眠气流”。这样经过催眠之后,病人就会痊愈了。尽管最终证明梅斯梅尔博士所言并非全部属实,然而他是第一个发现思想可以控制而影响身体的人。
英国眼科医生詹姆斯·布莱德博士在治疗实践中采用了这个发现,1842年他根据希腊语的“睡眠”一词发明了英文单词“催眠”。19世纪,印度医生成功地运用催眠术作为麻醉剂,甚至用于截肢手术,直到发现麻醉用的乙醚后这种做法才弃之不用。
总体来说,催眠术在19世纪曾引起研究的热潮,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也曾深受催眠术的影响。进入20世纪后的前三十年间,人们对此的研究被冷落下去。它在治疗精神病方面受到了一些重视与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相对而言,在一战期间,这种治疗方法还只受到少数人的重视,到了二战期间,它已受到了广泛的注意,在治疗由战争带来的身心疾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世纪后期,实验心理学家们的介入,使得对催眠术的研究与探索步入了一个新的层次,英国、美国医生催眠家协会陆续建立,并出版了各自的科学杂志。
在中国,可以说“催眠”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在《内经》中也有提及。古代的“祝由术”,宗教中的一些仪式,如“跳大神”等都含有催眠的成分,只不过当时多是用来行骗的,或是一种迷信活动。在欧美,很早就有人倾力研究催眠。记录较早的是18世纪在巴黎有一位喜欢心理治疗的奥地利医生名叫麦斯麦尔(FranzAntonMesmer)的“催眠”,1775年,他能够通过一套复杂的方法,用磁铁作为催眠工具,应用“动物磁力”治疗病人,其中包括能使病人躺在手臂上面。并用神秘的动物磁气说来解释催眠机理,按现代理解那就是一种暗示力。据传法国政府准备出很多钱购买他的治疗方法,但他都不肯,这可能是由于他自己也不清楚。
后来,一位苏格兰医生布雷德(James‘Braid)对该现象发生了兴趣,能够给手术病人引起麻醉,于19世纪提出“催眠”一词,并对催眠现象作了科学的解释,“hypnos”(即睡眠的意思)一词改为“hypnosis”(催眠),使得催眠术有了广泛的传播,至今一直沿用这一术语。后来,在前苏联生物科学家巴浦洛夫带领一班人多年系统深入的研究下,催眠有了长足的发展,催眠真正成为一门有理有用的应用科学。如今在很多国家有名望的大学、医院里,都设有催眠研究室,并积极开展着把催眠应用于医学、教学、产业等领域的可行性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努力探讨催眠术的奥秘, 使其不断科学化,系统化,因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 重视。心理学家发现催眠术是打开人们心扉的钥匙, 它能给人以智慧和启迪,而最主要的,它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技术,能使许多疑难怪症康复如初,使焦虑忧郁的情绪瞬间即逝,从而体验到人生的温馨与乐趣。数千年的实践证明,催眠术在心理治疗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遗憾的是由于催眠术长期以来为宗教神职人员所掌握,又为一些江湖术士所利用,使它的声誉受损,遭到非议。特别是在中国,由于政治上的种种原因,催眠术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承认。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提高,催眠术作为心理治疗技术,近几年也引起了中国心理学界和医学界的重视,同时也受到各界的关注,对它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应用越来越广泛,催眠术获得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