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什么把英雄人物霍去病、卫青写进《佞幸列传》?

2025-04-02 10:51:4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霍去病、卫青都是大将军,司马迁为什么把他们写进《佞幸列传》?


史书中一般将奸臣放在一部列传,将宦官放在一部列传。佞幸和奸臣不同,一般说的是皇帝身边,靠美色上位的男宠。汉朝皇帝中有不少有此爱好,在众多妃嫔环绕的同时,也有不少男宠为其服务,这些人大多长得玉树临风,俊秀异常。


佞幸中有些人还比较安分守己,而有些则依靠皇权飞扬跋扈,在朝廷上下为所欲为,被后世所不齿。卫青、霍去病原本的记载是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但在《史记·佞幸列传》中也曾经提及这两位悍将。


史料记载:

“自是之後,内宠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数也。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那么为何司马迁将卫青、霍去病也写进了佞幸列传?


司马迁借卫青、霍去病,反衬那些男宠的无能


佞幸中比较有名的有汉文帝时期的邓通,汉景帝时期的周文仁、武帝时期的李延年等等,这些人中有的跟皇帝真的有暧昧关系,而有的只是心心相惜,互相欣赏罢了。


“孝惠时有闳孺。此两人非有材能,徒以婉佞贵幸,与上卧起,公卿皆因关说。”


汉惠帝时期,有个人名叫闳孺,没有什么才能,却受到皇帝宠幸,还经常和皇帝同起同眠,此人就是依靠美色、溜须拍马上位的,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


邓通是偶然碰到的了汉文帝,汉文帝因为在此之前做过一个梦,梦中也遇到和邓通类似的人,所以就喜欢上的邓通。邓通在皇帝面前还是比较谨慎的,并没有太过嚣张的举动,但由于汉文帝太喜欢邓通了,就给了他很多钱,并允许邓通自行铸钱,这才让邓通富甲天下。


这些男宠对于汉朝没有什么积极作用,反而会迷惑君主心神,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我们再反观卫青、霍去病,这两位是外戚出身,却是能力出众,正是由于这两位猛将的存在,才能大破匈奴,实现汉武帝的伟大抱负。


很可能司马迁是用卫青、霍去病的勇武,对比那些男宠的无能,在此列传中,只是顺便提到了卫青、霍去病,并没有用太多笔墨来叙述,仅此而已。


暗示卫青、霍去病也跟汉武帝有暧昧关系


既然司马迁将这些皇帝男宠归为一类,为何将要提及卫青、霍去病,这不是给人家找难堪吗?卫青、霍去病在我们整个历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是我们的民族英雄。司马迁能写出如此《史记》,可见其非凡的文史功力。


写史的人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客观、公正,因为这史书是要流传给下一代的,是后代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一点司马迁应该是清楚的。既然他不能给卫青、霍去病抹黑,那么就说明卫青、霍去病或许多少跟汉武帝有些暧昧关系,司马迁没有明确写,可能是他掌握的证据还不全面。


我们猜测,司马迁将卫青、霍去病写在佞幸列传中,可能就是在暗示一些内容。


司马迁在其中掺杂了个人好恶


司马迁的《史记》是个人编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其历史价值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只要是人就会犯错,就会有情绪和脾气,所以史书中难免会掺杂司马迁的个人好恶。


按常理来讲,正史都是后朝给前朝人写的,比如《明史》就是由清朝张廷玉编纂的,《宋史》则主要是由元朝丞相脱脱编著的。这些虽说挂名是一个人,但编纂工作是由很多人完成的,排除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编写的人越多,越能减少错误,让史料更加公正有效,毕竟人多还是力量大。


除此之外,编纂人可以各抒己见,用自己学识将史料完善,这同样是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比拟的。司马迁个人所编写的《史记》难免会有疏漏之处。


公元前99年,在李陵的坚持下,汉武帝同意其率五千步兵出征匈奴,步兵克制骑兵很难,况且汉军的主要战力就是骑兵,很快李陵就碰到了数万匈奴骑兵。李陵固然勇猛过人,但由于人数太少,实力不济,在多次战役后败下阵来。


最终李陵投降了匈奴,但李陵的战绩十分强悍,以五千步兵,却杀掉了近两万匈奴骑兵,也可以说是虽败犹荣。汉武帝起初以为李陵已死,而很快得知李陵投降了匈奴,在未经查实的情况下,汉武帝杀掉了李陵全家。


想当年张骞出使西域,也曾多年委身在匈奴营中,甚至娶妻生子,但张骞并没有背叛汉朝。然而李陵刚刚投降不久,其家人就被汉武帝杀光了,这让李陵是心寒不已,也使得李陵再也无法回到故土。


司马迁只不过是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就被汉武帝判处了死刑,好在汉朝规定,死刑可以用钱或者腐刑来顶替。作为一个史官,司马迁拿不出那么多钱,他就只有选择腐刑,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也会让司马迁本人遭受巨大的心理创伤和耻辱。


李陵的父亲是李当户,李陵的爷爷就是飞将军李广,既然司马迁是因为李陵遭受腐刑,所以他就可能站在李家这边,而李广的死跟卫青有着些许关系。


公元前119年,李广随卫青出征,原本一直打先锋的李广却被要求负责后防,这让李广很是郁闷,并且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李广在战区迷路了。李广自知犯下大错,到卫青军帐中自刎谢罪。


有人说是卫青故意没有给李广配向导,才导致李广迷路,李广被迫自杀。李广的儿子李敢,将父亲的死归咎到卫青身上,甚至找机会打伤了卫青。在不久之后,霍去病为了给卫青报仇,在一次狩猎中,射杀了李敢。


我们推断如果司马迁站在李陵这边,那么可能将卫青、霍去病看作对立面。因此,司马迁在在佞幸列传中提及卫青、霍去病,这其中跟司马迁的感情好恶有关。

回答2:

因为司马迁根本就不喜欢他们俩他们,他觉得他们的出身不光彩,因为卫青和霍去病都是私生子,而且他们一个是卫皇后的弟弟,一个是卫皇后的外甥,都是通过卫子夫这个皇后才得到汉武帝的重用的,并不是靠自身的努力,司马迁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也是一朝廷的大官,从小他就觉得自己的身份高人一等,所以司马迁是瞧不起私生子的,而且更瞧不起外戚。

卫青和霍去病两个人都是武将,司马迁是文官,他们在政见上有很多 不同的看法,一般武将都主战,而文官都主和,因为政见的不同,导致他们之间有很多冲突,所以司马迁更不喜欢他们了。而且在当时有一个非常厉害的武将李广,在司马迁心中李广是非常厉害的,他觉得李广的品行远远高于卫青和霍去病,而且李广是因为他们两个人而去世的,所以在司马迁心中就更难对他们俩产生任何好感了。

而且据史料记载,卫青的性格是比较低调的,但是霍去病的性格就非常的嚣张,他从小就深得汉武帝的重视,而且他的姨母还是卫皇后,他自己又非常的有能力,在年纪轻轻就打了很多的胜仗让人刮目相看,所以就很容易骄傲自满,看不起身边的人,这就给他的嚣张性格埋下了祸根。

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胆大妄为是恨透了的,他觉得霍去病这种张扬的性格会带来灾祸。由于司马迁是熟知历史的,他知道西汉的时候因为吕后专政,导致了吕氏家人外戚专权,使得当时的朝堂被弄得乌烟瘴气,所以司马迁认为外戚不是一个好的团体,不是忠诚贤臣的代名词,而且霍去病与卫青确实是因为卫皇后的裙带关系才得到了重用,所以司马迁就把他们写进了《佞幸列传》。

回答3:

因为他两人都算不上光明正大的人物,卫青家族是因涉嫌谋反被灭族了的,霍去病也是射杀李敢的罪魁祸首。

回答4:

一般认为是他把自己当成李广的灵魂代言了,怀才不遇、虽然有很多才华但却难以封侯,他写李广的时候投射了自己的块垒,卫霍作为李广的对立面就被司马迁当假想BOSS刷了。再加上他拿笔不拿枪,斩首数、失道迷路之类的概念对他可能比较难于理解,最后就成了《史记》写的那个样子。

回答5:

麻烦认真读原文。他们确实和其他不少人物有一样的起家经历。可太史公不提其他外戚,单说他们二人,还强调他们“颇能以材用自进”,更多的还是对他们这两个“另类”外戚的认同。从史记单独为他们列出来的合传来看,司马迁对他们没有什么意见。至于说卫青家族牵连谋反,那是连巫蛊之祸都没弄清怎么回事就信口开河。况且,中国外戚古往今来有多少?能和他们一样建立不朽功勋的有几个?李广利的资源比他们还好,可结果如何?因此,我认为太史公对他们总体持赞扬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