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公族嬴姓赵氏,姓当然是“赢”。
先秦时期称呼的时候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也就是说,如果别人称呼秦庄王直呼,会称“赵子楚”或者“赵异人”(男子称氏,赵氏),而不是“嬴子楚”,也不是“嬴异人”,不过多数时候会称“公子”(登基前)或“王”。
而女子,比如秦穆公之女(嬴姓赵氏)先嫁给晋怀公,后嫁给晋文公(晋怀公是晋文公的侄子,这个现在看来挺乱,不过当时还好)。按照先秦时的称呼习惯,在晋文公死后(死前不能这么称,因为“晋文公”的“文”是谥号,去世之后才有的)一般称呼她为“文赢”(女子称姓,嬴姓),“文”就是是“晋文公”的“文”,而不会称“文赵”。
当然也可以称别的,官职、封地、字等等等等,比如“亲”、“亲爱的”(呵呵,不过,当时应该不流行这么叫)。
现在大家提起“姓氏”是一个概念,比如“张三”,既是“张姓”,也是“张氏”,既可以说张三是“张氏”族人,也可以说他是“张姓”族人!
但先秦的“姓氏”有两个主要含义,“姓”和“氏”代表着不同意思的两个概念。
姓表示大家来自于相同的父系先祖(可能几代前的先祖,也可能是几十代前的先祖),而“氏”又是姓的分支,“姓以别婚姻,氏以分贵贱”。
比如说,周朝的王族是“姬”姓,以战国七雄中的韩国、魏国为例,韩国公族为“姬姓韩氏”,魏国公族为“姬姓魏氏”,表示韩魏两国公族父系先祖都是姬姓,“魏氏”和“赵氏”属于不同的分支,先秦时代不改“姓”,但可以改“氏”。
魏国先祖是毕公高(姬姓,名高,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异母弟)。
韩国先祖是晋武公之子韩万(姬姓,韩氏),再往前推,晋武公的先祖、晋国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唐叔虞,亦称叔虞、太叔,姬姓,名虞,字子于 ,因封在唐国,史称唐叔虞)。
”姓以别婚姻“,所以韩魏两国公族之间不互相通婚,大家都是姬姓。
“氏以分贵贱”,互相都是公族,都“贵”。
再比如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的先祖屈瑕(楚武王之子,芈姓,熊氏,名瑕),因被封于屈邑,其后代以封地为氏,遂称屈氏,为屈姓先祖,屈瑕后代由“芈姓熊氏”改为“芈姓屈氏”(不改姓,改氏),是因为屈瑕的封地叫“屈”(不是喊冤叫屈啊),改为屈氏表示是屈邑的封君,也可以说是土皇帝(氏以分贵贱,“屈邑”的土皇帝够贵了吧,只是当时还没有”皇帝”这一称呼而已)。
再比如晋国六卿中的“中行氏”和“智氏”,都是从“荀氏”分出来的,中行氏始祖荀林父是智氏始祖荀首之兄。
荀林父,姬姓,荀氏,名林父,曾任“中行“之将,以官为氏,别为中行氏(担任“中行”将,地位高了,因为氏以分贵贱嘛,从荀氏分出,自立门户,别为中行氏。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以官职“中行将”称呼荀林父为“中行林父”,就一直称期后人为“中行”,这样称呼的时间长了,就成了中行氏 )。
荀氏,姬姓,荀氏,名首,被封于“知”,以封邑为氏,别为知氏("智"的封君,地位高了,改氏以分贵贱,从荀氏分出,自立门户,别为智氏。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以封地“智”称呼荀首为“智首”,就一直称期后人为“智”,这样称呼的时间长了,就成了智氏 )。
多说一句,这些可是我自己写的,绝不是抄袭别人的
再多说几句,赵国公族也是“嬴姓赵氏”。
秦赵两国的公族都是黄帝五世孙伯益(大费)之后。伯益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舜帝赐为嬴姓,其部族为嬴姓部族(嬴姓的由来)。
秦国公族的先祖“恶来”和赵国公族的先祖“季胜”是亲兄弟,“恶来”和“季胜”是“蜚蠊”之子,“蜚蠊”为商纣王的大臣。
季胜的曾孙“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并在周穆王平定徐国徐偃王造反时立了大功,被周穆王封于赵城,称赵氏(赵氏的由来)。
恶来的部分后代到赵城依附于季胜的后代造父,也称赵氏。
恶来的其中一个后代,也就是来的五世孙(即季胜曾孙造父的侄孙)”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分封在秦地,非子便以封地为氏,号为“秦嬴”(秦的由来),后人称其为“秦非子“。
当然姓赢
赢,
您好亲,是“嬴”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