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战国四公子

2025-04-04 02:09:2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1. 孟尝君是个知错能改、貌似宽厚的大叔,所以手下海纳百川,冯弹剑也有,鸡鸣狗盗也有;但他手下的人大多是才巧之辈,可见他是生活型的,收集一批士来保证自己生活得比较有趣——事实也是如此。当然,他被人嘲笑了就灭一县,说明本性有点儿偏狭。

  2. 平原君是常存好心但手腕子软那种。毛遂自荐得靠毛遂。薛公事件被信陵君比下去了。魏齐事件处理得也不好。有许多细节,与其说他是伪君子吧,不如说他真不太知道该怎么办了那种。

  3. 春申君很有才智,私认为心眼儿之多,是四君子之首,居然试图跟吕不韦一样让国君戴绿帽。这种招式太妖孽,但临了玩脱了。

  4. 魏无忌性格上有血气,但欠考虑。魏齐事件就没处理好。但手下收的人比如朱亥、侯公,那都是壮士侠客型,就比孟尝家那些五彩缤纷的要更血气些。当然,他的圆滑度比其他三位差很多。

战国四公子指魏无忌、赵胜、黄歇、田文。中国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方士、策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 。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注:春申君不是),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回答2:

风流倜傥者,即有才干且言行卓异不受世俗礼节所拘。在战国末年的中国大地上,便涌现出四大风流倜傥的人物——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和魏之信陵君,史称“战国四公子”。他们均以“养士”著称,食客过千,贵为国相或上将军,逞一时之英豪

回答3:

孟尝君具体处理小事能力尚可,大政方针没什么建树。且其食客三千颇有沽名钓誉之嫌,除了个冯弹剑,其余全是鸡鸣狗盗之徒。在齐国内政上,显示出的私心也比较多。不过从他数次听冯弹剑的劝谏来看,此人倒是能够采纳人言,关键时候用人头脑清醒,宽和大度。概括起来:有点小私心、小才华,大政眼光不足,用人面不广,但有一定容人之量,且用人不疑。
平原君倒是对国家一直忠心耿耿,一生都扑在国家事业上了,大权在握也一直忠于国君,且待人平和温厚。但不得不说,此人能力太差太差太差了!上党之争,现实其没有战略眼光;毛遂自荐,显示其用人水平不足;赵国在他执政时期,从可以和秦相争的军事强国一步步衰落,邯郸险被破,说明其政治军事能力不足;仅有的联合魏楚的外交胜利,功劳也被毛遂和信陵君给拿了。反正就是,此人算是个老好人,实诚、忠心,但办啥啥不成,头脑不冷静、眼光不老到、用人不精确,政治军事皆不怎样。
信陵君个人认为是四公子里最强的,完全高其他三人一大档。此人道德高尚,对国家、国君忠心耿耿(为了对得起国家窃符救赵,为了对得起国君客死异乡);战略眼光好,关键时候不是像魏国国君那样畏首畏尾,而是知道赵魏唇亡齿寒;军事能力强,关键时候击败强秦;头脑冷静,办事胆大心细;知人善任,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能力道德双丰收,政治军事都在行,但同时也是个悲剧的人,后半生颠沛流离,始终未能完全展现自己的才华。
春申君也算很有才干,其能力甚至不弱于信陵君。执政时期,楚国力量逐步强大,失地大都恢复。且战略眼光也不错,救赵一事虽然毛遂抢了风头,但若没有春申君,楚国出兵与否还难说。但是,这个人的品质真不怎样。地位已足够高了,还要动歪心思,给国君戴绿帽子,想搞个儿国君。结果恶人自有恶人磨,最终玩砸了,自己也没命了。他和平原君刚好相反,各项能力都可以,就是道德品质太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