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三次中兴,为何还是走向了灭亡呢?

2025-02-23 01:02:1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有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有唐高宗开创的永徽之治,还有唐玄宗在位初期实现的开元盛世,这将唐朝的国力推向了巅峰。但是,一场安史之乱,则彻底终结了盛唐这一段历史。不过,在安史之乱后,唐朝虽然整体衰落不堪,却还是苦撑了140多年,直到公元907年,才走向灭亡。

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这和唐朝中后期的三次中兴存在直接的关系。根据史料记载,这三次中兴分别是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三次中兴,唐朝才可以在安史之乱后坚持140多年。那么,问题来了,安史之乱后,唐朝三次中兴,为何还是走向了灭亡?

安史之乱始于公元755年12月,结束于公元763年2月,是一场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战争导致唐朝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又出现了多位比较有作为的君主,分别是唐宪宗、唐武宗、唐宣宗。而这三位皇帝,分别开创了三次中兴局面,也即促使唐朝的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恢复。

一方面,就元和中兴来说,由于唐宪宗在位使用了元和这一年号,所以得名。唐宪宗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他即位后,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治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对于唐宪宗这位皇帝,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从而形成了“唐室中兴”的盛况。

另一方面,就会昌中兴来说,因为唐武宗的年号会昌而得名。唐武宗即位后,知人善任,倚重宰相李德裕,澄清吏治,削弱宦官、藩镇势力,从而取得了会昌中兴的局面。在唐武宗之后,唐宣宗在位期间,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还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在此基础上,不少历史学者认为他是和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和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一样的明君,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不过,唐朝还是在公元907年走向了灭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是因为唐宪宗、唐武宗、唐宣宗等皇帝,虽然在位期间比较有作为,但是,唐朝中后期的皇帝顶多限制了宦官和藩镇的权力,而没有彻底改变宦官执掌朝廷权力,藩镇在地方割据的局面。

回答2:

一方面,这是因为唐宪宗、唐武宗、唐宣宗等皇帝,虽然在位期间比较有作为,但是,唐朝中后期的皇帝顶多限制了宦官和藩镇的权力,而没有彻底改变宦官执掌朝廷权力,藩镇在地方割据的局面。正如同东汉末年一样,内有外戚、宦官,外有不听号令的刺史、州牧,怎么可能不走向灭亡呢?

回答3:

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统治者的软弱无能,还有就是他们荒淫无度,从而失去了民心所造成的结果。

回答4:

虽然安史之乱后唐朝有过中兴,但是因为安史之乱已经打破了唐帝国的根基,虽然可以凭借能臣明君完成中兴,但是明君能臣去世唐帝国依旧会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