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下述的宗教定义

2025-04-07 20:26:0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从五个方面论述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贡献。
一、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恩格斯对宗教起源的研究,科学地说明了宗教是如何产生的。在恩格斯看来,宗教的起源和发展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相一致的。“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 ③宗教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主要是指灵魂不死的观念。恩格斯指出,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梦中出现的人的形象是暂时离开肉体的灵魂。因而,人们不得不思考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这种观念是当时人类的局限性所产生的。④ 宗教产生于对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是指自然力被人格化。恩格斯指出,在原始人看来,自然力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经历的一定阶段上,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同化自然力。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了许多神。比较神话学的研究证明了自然力被神化在不同的民族中经历了极为不同和极为复杂的人格化,产生了各种神。⑤宗教的起源不仅有自然力的被神化,而且有社会力量的作用。恩格斯指出,在宗教起源上社会力量的作用在于这种力量和自然力量本身一样,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最初也是不能解释的,它以同样的表面上的自然必然性支配着人。最初仅仅反映自然界的神秘力量的神,又获得了社会的属性,成为历史力量的代表者。在更进一步的发展阶段上,许多神的全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转移到一个万能的神身上,而这个神本身又只是抽象的人的反映,这样就产生了一神教。⑥ 从最初的灵魂不死的观念到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人格化和神化,这就是宗教的起源。因而,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⑦ 恩格斯对宗教的这个论断很好地概括了宗教形成的外部力量及其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恩格斯还以基督教的出现和发展说明世界宗教的形成。根据恩格斯的论述,有血统关系的民族集团所共有的最初的宗教观念在这些集团分裂以后,便在每个民族那里依各自遇到的生活条件而独特地发展起来。这样,在每一个民族中形成的神都是民族的神,这些神的王国不越出它们所守护的民族领域。只要这些民族存在,这些神也就继续活在人们的观念中;这些民族没落了,这些神也就随着灭亡。罗马世界帝国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使得旧有的民族没落了,旧有的民族神就灭亡了,甚至罗马的那些仅仅适合于罗马城的狭小圈子的神也灭亡了。罗马帝国初期曾企图除本地的神以外还承认和供奉一切受崇敬的异族的神。这种企图表明了以一种世界宗教来充当罗马世界帝国的需要。基督教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二百五十年后,它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⑧ 民族神随着民族的没落而灭亡。新的社会条件需要新的神,这时基督教出现了。恩格斯对基督教的起源也作了研究,我们将在另一篇文章中说明。
恩格斯对宗教起源的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并不否定对神灵观念和宗教起源的历史的科学的研究。
二、宗教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化
恩格斯在宗教问题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发是多方面的,其中对基督教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及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精辟论述充分体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贡献。
基督教自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后,便与欧洲的封建制度一起发展起来。根据恩格斯的分析,在中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基督教形成为一种同它相适应的、具有相应的封建教阶制的宗教。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它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因此,当时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对于完全受宗教影响的群众感情说来,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与资产阶级兴起相适应的是新教异端。新教异端的不可根绝是同新兴的市民阶级的不可战胜相适应的。新兴的市民阶级与封建贵族进行斗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行动发生在德国,这就是宗教改革。在宗教改革中的农民起义形成了这次革命运动的顶点。⑨
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一文中,对宗教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恩格斯指出,十六世纪的宗教斗争是为着十分明确的物质和阶级利益而进行的。如果说当时的阶级斗争是在宗教的标志下进行的,各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还隐蔽在宗教的外衣之下,那么这并没有改变事情的实质,而且也容易用时代条件来解释。在欧洲中世纪,政治和法律都掌握在僧侣手中,成了神学的分支,一切按照神学中通行的原则来处理。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神学在知识活动的整个领域中的无上权威,是教会在当时封建制度里万流归宗的地位的必然结果。由此可见,当时一般针对封建制度发出的一切攻击必然首先就是对教会的攻击,而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理论大体上必然同时就是神学异端。因为,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身上剥去那一层神圣的外衣。反对封建的革命反对派随着时代条件不同,或者是以神秘主义的形式出现,或者是以公开的异教的形式出现,或者是以武装起义的形式出现。⑩ 恩格斯认为,马丁·路德(1483—1546)和托马斯·闵采尔(1490—1525)是德国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中各自党派的十足代表。马丁·路德最终成为市民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于1517年最先出来反对天主教会的教条和制度,而农民和平民把他的反对僧侣的号召和关于基督教的自由的说教看成起义的信号。托马斯·闵采尔成为领导农民战争的代表人物。“他的神学哲学理论不仅攻击天主教的一切主要论点,而且也一般地攻击基督教的一切主要论点。他在基督教外衣之下传布一种泛神论,他的泛神论和近代推理思考方法相当接近,个别地方甚至着了无神论的边际。他既否认圣经是唯一的启示,也否认圣经是无误的启示。照他看来,真正的,生动活泼的启示应是理性。理性是已经存在于一切时代和民族之中,而且还要继续存在下去的启示。把圣经同理性对立起来,这就是以文字毁灭精神。因为圣经所宣说的圣灵并非吾人身外之物;圣灵根本就是理性。信仰不是别的,只不过是理性在人身中活跃的表现,因此非基督徒一样可以有信仰。通过这种信仰,通过生动活泼的理性,人人可以有神性,人人可以升天堂。因此天堂非在彼岸,天堂须在此生中寻找,信徒的使命就是要把天堂即天国在现世上建立起来。” {11} 恩格斯还指出,“正如闵采尔的宗教哲学接近无神论一样,他的政治纲领也接近于共产主义,……闵采尔的纲领,与其说是当时平民要求的总汇,不如说是对当时平民中刚刚开始发展的无产阶级因素的解放条件的天才预见。……闵采尔所了解的天国不是别的,只不过是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高高在上和社会成员作对的国家政权的一种社会而已。”{12} 恩格斯认为,路德放出的闪电引起了燎原之火。整个德意志民族都投入了运动。路德因为翻译了圣经,于是就给了平民运动一个强有力的武器。路德在圣经译本中使得公元最初几个世纪的纯朴基督教和当时已经封建化了的基督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得一个不知层次重迭的、人为的封建教阶制度为何物的社会和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形成鲜明的对照。农民们利用这个武器来从各方面反对诸侯、贵族、僧侣。在运动中,各种派别形成起来了,路德不得不在各派中有所抉择。最终地抛弃了运动中的下层人民,倒向市民、贵族和诸侯一边去了。{13} 从恩格斯对德国的宗教改革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曾经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在欧洲中世纪社会解体过程中的革命运动中的作用。
对于基督教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英文版导言中作了深刻的论述。恩格斯认为,欧洲封建制度的巨大的国际中心是罗马天主教会。它把整个封建的西欧(尽管有各种内部战争)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同闹分裂的希腊正教徒和伊斯兰教的国家相对抗。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一圈神圣的灵光。它按封建的方式建立了它自己的教阶制,最后,它自己还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的地产的整整三分之一。要在每个国家内从各个方面成功地进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长期斗争,在三次大决战中达到了顶点。第一次是德国的所谓的宗教改革。路德发出的反对教会的战斗号召,唤起了两次政治性的起义:首先是弗兰茨·冯·济金根( 148l—1523)领导的1523年的下层贵族的起义,然后是1525年的伟大的农民战争。两次起义都失败了。结果,德国有两百年不见于政治上积极的欧洲国家之列。路德的宗教改革建立了新的信条,即适合君主专制的宗教。路德的改革失败了,但法国人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却获得了胜利。加尔文的宗教改革突出了资产阶级性质,使教会共和化和民主化。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也不会仍然从属于君主、主教和领主了。加尔文教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并且在英国,特别是在苏格兰,创立了共和主义的政党。
资产阶级的第二次大起义发生在英国,这次起义在加尔文教中找到了现成的理论。这次革命的发动者是城市中等阶级,而完成者是农村地区的自耕农。与德国的宗教改革一样,农民提供了战斗部队,而在胜利后必然由于这一胜利的经济结果而破产的阶级又恰恰是农民。国王亨利八世慷慨地处理教会的土地,造成了大批新的资产阶级地主。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新教教派为资产阶级提供了旗帜和战士。
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的第三次起义,然而这是第一次完全抛开了宗教外衣,并在毫不掩饰的政治战线上作战。这也是第一次真正把斗争进行到底,直到交战的一方即贵族被消灭而另一方即资产阶级获得完全胜利的斗争。恩格斯还比较了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他认为,如果说唯物主义成了法国革命的信条,那么敬畏上帝的英国资产阶级就更加紧紧地抓住自己的宗教。唯物主义愈是从法国传播到邻近的国家,愈是得到各种类似的理论思潮,特别是德国哲学的支持,唯物主义和自由思想愈是在大陆上普遍地真正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英国的中等阶级愈是固执地坚守它的各种各样的宗教信条。这些信条尽可以彼此不同,但它们全部都是明显的基督教信条。恩格斯的这个说法客观地反映了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基督教的教派的情况。
宗教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由于资产阶级的兴起,在反对罗马教会权利的斗争中,最有直接利害关系的阶级是资产阶级,由于宗教的统治地位,当时反对封建制度的每一种斗争都必然要披上宗教的外衣,必然首先把矛头指向教会。恩格斯指出:“一般的历史运动带有宗教的色彩,而且,甚至在基督教的领域中,这种宗教色彩,对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宗教来说,也只表现在资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即从十三世纪起到十七世纪止;同时,这种色彩不能用费尔巴哈所想的那样,用人的心和人的宗教需要来解释,而要用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但是到了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已经强大得足以建立他们自己的、同他们的阶级地位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了,这时他们才进行了他们的伟大而彻底的革命——法国革命,而且仅仅诉诸法律的和政治的观念,只有宗教堵住他们的道路时,他们才理会宗教。”{14} 自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在西方各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教分离或事实上的政教分离,世俗化使得宗教的社会作用和社会影响总的说来趋于弱化,虽然宗教仍然在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历史的发展表明了宗教的社会适应性及宗教伴随社会历史进程的变化。恩格斯对宗教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的论述深刻地阐明了宗教在一定条件下的社会作用。
三、宗教与科学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是恩格斯对宗教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贡献的独到之处。
恩格斯在论述宗教及神的观念的产生时,把对自然力的认识作为一个重要的决定性的原因。恩格斯认为:“在原始人看来,自然力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经历的一定阶段上,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来同化自然力。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了许多神;而被用来证明上帝存在的万民一致意见恰恰只证明了这种作为必然过渡阶段的人格化欲望的普遍性,因而也证明了宗教的普遍性。只有对自然力的真正认识,才能把各种神或上帝相继地从各个地方撵走。”{15} 由恩格斯的这段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对自然力的不理解是宗教有神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随着对自然力的认识的发展,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的宗教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宗教观念的变化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密切关系已经由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宗教的变化的历史得到了说明。
在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在知识活动的整个领域中具有无上的权威,其它一切学科都成了神学的分支。在中世纪,“科学只是教会的恭顺的婢女,它不得超越宗教信仰所规定的界限,因此根本不是科学”。{16} 在中世纪的欧洲,科学被神学窒息了。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基督教的中世纪什么也没有留下。随着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自然科学也在这一场革命中诞生和形成起来。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文中对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近代社会变化及与宗教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恩格斯认为,现代自然科学,和整个近代史一样,是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算起,这个时代,德国人由于当时所遭遇的民族不幸而称之为宗教改革,法国人称之为文艺复兴,而意大利人则称之为五百年代。但这些名称没有一个能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这是从十五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时代。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的权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的欧洲国家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就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文艺复兴展示了希腊的古代光辉,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艺术繁荣,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环球的航行打破了旧的地球的界限,奠定了以后的世界贸易以及从手工业过渡到工场手工业的基础,而工场手工业又是现代大工业的出发点。宗教改革摧毁了罗马天主教的独裁,德意志民族大部分接受了新教。同时,在罗曼语诸民族那里,一种从阿拉伯人那里吸收过来并从新发现的希腊哲学那里得到营养的自由思想,为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作了准备。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给现代资产阶级打下基础的人物,决不受资产阶级的局限。“自然科学当时也在普遍的革命中发展着,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