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5年以后,黄河在山东利津县以下冲积成三角洲,以利津县为顶点、北到徒骇河口、南到小清河口、主体在东营市境内的呈扇状三角形的地区,面积5,450平方公里。地面平坦,在海拔10米以下。三角洲顶部和中部土壤脱盐较好,已成为农耕区。高程4米以下的沿海低地地下水位高,土壤盐渍化强,大部仍为荒地。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口门附近淤积,形成河口的沙嘴及其两侧的烂泥湾。烂泥湾内水深1~2米,浮泥受潮水冲淤漂游不定,鱼饵特别丰富,是鱼类产卵的良好场所。滔滔黄河,奔腾东流,挟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在入海的地方,由于海水顶托,流速缓慢,大量泥沙便在此落淤,填海造陆,形成黄河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