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漆器的代表,明代开始流行,清初达到高峰。工艺更精湛,最具有代表性。
漆器随着历史的演变到了清代以后,日趋纤巧繁琐。剔犀通称“云雕”,是在胎骨上用两三种色彩有规律的逐层积累,然后剔刻几何花纹。款彩是在漆面上刻花减地,而后着色,用来装饰大而平的漆面,常见的实物是屏风和立柜。
宫廷用具多用炝金,明鲁王墓中发现的盖顶云龙纹方箱是明初炝金的标准实例。
百宝嵌是用各种珍贵材料如珊瑚、玛瑙、琥珀、玉石等做成嵌件,镶成五光十色的凸起花纹图案,明代开始流行,清初达到高峰。
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由于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红”“剔黑”、“剔彩”及“剔犀”名目。它体现了我国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雕漆与景泰蓝、象牙雕刻、玉雕齐名,被誉为京城工艺“四大名旦”之一。
由于乾隆帝酷爱雕漆,清乾隆时期雕漆工艺得以蓬勃发展,百工炫巧争奇,料不厌精,工不厌细,雕漆工艺达到了漆工艺史上最高的水平,雕漆制品的数量也非常巨大,现存乾隆御制诗中咏雕漆的诗文即有几十首。乾隆朝雕漆多为养心殿造办处制造或交由苏州承做。乾隆后期,雕漆生产由盛而衰,至光绪时,雕漆技法几乎失传,慈禧太后六十寿辰令苏州制作雕漆,但得到的承办,至此,雕漆生产跌入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