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研究概况

2025-04-28 20:25:5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形成的动力学背景主要基于槽台学说和板块学说两种大地构造理论。依据著名的“蒙古弧”地槽褶皱带以西伯利亚地台为核心的认识,东北地区被划归巨型东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提出了地槽发展的多旋回模式(黄汲清,1945;黄汲清等,1962)。这一模式将该区主体分为内蒙古—大兴安岭和吉黑两个多旋回演化的华力西期地槽褶皱系,以佳木斯地块为代表的变质构造单元是“兴凯运动”最终固结的前寒武纪地块。20世纪70年代,黄汲清等(1977,1980)又根据生物群特点的不同,将延边地区从吉黑褶皱系中划出,归入滨太平洋地槽褶皱系。任纪舜等(1984)强调了印支运动在本区构造演化中的重要性,认为印支期是本区多旋回地槽褶皱系的最终褶皱期。在槽台多旋回理论发展的同时,尹赞勋和李春昱等把板块构造理论引入我国。李春昱(1984)首先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划分了中国大陆的板块构造轮廓,在东北地区划分了4条板块俯冲带:①大兴安岭西侧的德尔布干早古生代俯冲带;②索伦山-贺根山晚古生代俯冲带;③华北板块以北的阴山-图们晚古生代俯冲带;④那丹哈达岭早中生代俯冲带。这一划分方案将索伦山-贺根山晚古生代俯冲带作为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最终碰撞缝合带,将那丹哈达岭早中生代俯冲带作为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俯冲的标志,并认为这是导致东北地区宽阔的中生代钙碱性岩浆岩带和东部深源地震发生的原因。至此,多旋回地槽褶皱系和板块俯冲构造观点成为指导该区地质研究工作的两种基本模式。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内外学者在内蒙古中部和吉黑东部以板块构造理论为主导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相继发表(杨国龙等,1991;胡骁,1990;王荃等,1991;邵济安,1991;肖序常等,1991;唐克东等,1991;陈丛云等,1991;陈琦等,1992,1993;张贻侠等,1989;张兴洲等,1991,1992;曹熹等,1992;水谷申治郎等,1989;张庆龙等,1990;邵济安等,1991)。俄罗斯学者也大多应用板块构造观点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大地构造性质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蒙古-鄂霍次克带是兴安-布列亚地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的产物;布列亚地块是在古生代期间拼贴到华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Zonishain等,1990;乌沙科夫,1990,1994;N atalin等,1990,1991)。

20世纪90年代,配合国际岩石圈研究计划,我国实施了覆盖中国大陆的11条地学大断面,其中,横跨东北地区的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首次通过深部地球物理与区域地质的综合研究,提出我国东北及邻区由诸多微板块拼合而成的认识(张贻侠等,1998)。谢鸣谦(2000)也应用拼贴板块的概念解释东北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提出中国东北及邻区的大地构造格局主要由微板块及其之间的褶皱带所构成。

至此,板块构造理论在东北地区古生代以来的大地构造演化研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